企业马拉松
马拉松比赛充满神奇,你可以跨域地域、穿越古今和地球上、历史上任何一个人来进行横向对比,你们的距离是一样的,路况也差不多。你的努力是可以量化的,马拉松是这个星球上跑者的通用货币。是对跑者能力最好的量化。
距离不打诳语,时间不骗人,速度是通识铁律,成绩坚定不移。这种量化的结果,自带光环和神圣,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,对一切都公平。而这项艰苦而公平的比赛带来的另一重大好处,就是提升你的自信。
人们喜欢看奥运会,看足球,看热血动画片和各种竞技,因为那些代表了人类去突破极限的身影本身就是一种激励。人们常常会被激励所牵引,产生要努力的冲动。粉丝追星也带有类似的心理慰藉。
马拉松42.195公里是个非常神奇的距离。困难,但又不是特别困难。可实现,又需要付出一定努力才能实现。要知道,我们参加马拉松不是因为它容易才去报名,恰恰相反,马拉松受欢迎的秘密在于“困难”和“过于困难”之间的平衡。在管理学中就是那个著名的目标设定SMART原则中的可实现原则:“努努力够得着的目标。”这种“需要走出舒适区”的困难目标,伴生的是成长、成就感和自信心。自信心和成长是正向关联的(内啡肽也起了一定作用),完成马拉松特别容易激发自信,你可是靠自己的双脚去完成这42.195公里的!
马拉松的距离,长到让普通人一定会遭遇巨大的生理极限,但又不会遥远到不可能完赛。生物学知识告诉我们,普通人身体储存的能量可以支撑30公里左右的距离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撞墙”距离。完成马拉松,你会遭遇极限陷入困境,同时克服极限之后的那几公里,又给你足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。很多跑友都表示“完成了全程马拉松之后,整个世界都不同了。”这也是我之前写过文章“半马不是马”的重要原因。你需要克服撞墙期(30公里左右)的困难,才算进入了马拉松的领域。
对不太自信的人来说,从无到有,从起步开始到完成一场马拉松,多数人都能从这种公平成长中获得自信心。对本身很自信的人来说,这样的“干大活”的磨砺,又能带来长足进步所需要的耐心。
相关文章:
《跑后空虚厌跑,是怎么回事,以及解决方案》
《日本的马拉松整体水平为什么强?》
《波马BQ又提高了,意味着什么?——历史有深意》
《生活不止眼前的枸杞,还有42公里外的奖牌》
《交叉难度看真神,最宝贵的几种跑者能力》
《哎呦,会不会闹跑者荒啊?》
《哭着训练,笑着比赛》